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校務公開>> 教學科研
莆田二中2012-2013學年下學期第5周評課記錄
【發布時間:2013-04-22】 【作者:/來源:】【關閉窗口】

     化學評課稿《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
講課人:林靜婷   評課人:黃云鵬       2012.03.27
本節課林靜婷老師非常注重實驗教學對化學的影響,以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為輔助,把二氧化硫的性質及其酸雨的形成、危害、防治等方面知識都落實的很到位,這樣的情境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從教學設計思路上來講,整堂課緊扣教學的重點,難點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始終灌穿了新課程的理念,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二氧化硫性質的設計上,這堂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而是采用實驗探究的模式,讓學生直接觀察從實驗中得出結論,從圖片中獲取信息,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的能力和讀圖的能力。
其次,從教學過程來講,林老師主要采用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為教學主線,以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為學習方法。從酸性氧化物、氧化還原反應、以及二氧化硫的特性三個不同角度組織課堂教學。從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鞭炮、石膏像、火柴等物質引入,學生感覺化學無處不在,應用非常的廣泛。教學過程中把比較抽象的問題用大量的圖片和新聞回放來解釋,(比如二氧化硫的性質及其酸雨的形成、危害、防治等。)都很有說服力。在播放圖片的過程中還利用了對比的方法,比如新舊草帽的顏色和石像腐蝕前后的對比,都給學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教學重難點突出,層次明確。教學思想符合時代要求,教學基本功較扎實,教學思路清晰。能熟練運用多媒體,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角度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課堂設計科學合理,重視學法指導和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謹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總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建議:
1、本節課容量偏大,應留一些時間讓學生思考、發言,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習題檢測,以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2、因本節課有較多的實驗,應充分發揮學生分組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把課本上現象不是很明顯的實驗經過自己的思考再加以改進。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實驗中,可用礦泉水瓶子裝二氧化硫,往瓶子里加入水后瓶子變扁,現象非常的明顯,很直觀,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酸雨及二氧化硫》      2013-3-27
授課:莆田二中  高一化學  林靜婷         評課:王碧蘭

林靜婷老師這節課情景的引入、課件的制作、媒體的使用,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目前,環境污染問題極為嚴峻,通過典型圖片比較酸雨污染前后環境的變化引出造成酸雨的一種重要物質——二氧化硫,點燃學生學習本課知識的激情,感受到了解二氧化硫的來源、學習其性質的重要性,迫切性。本課教學設計能夠以問題設置的形式,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引導學生觀察物質物理性質,探究化學性質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學過程知識線、理論線并進,從實驗探究學習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同時從其所屬酸性氧化物角度、氧化還原角度、漂白性角度進行剖析,內容豐富,課件設計別具一格,媒體使用、教學素材的選擇合理、新穎,教態自然親和,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氛融洽,較好完成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不足:課堂容量偏大點,有些內容可以作為課后習題講評時延伸。如學習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方面,對于漂白的幾種類型的比較歸納在此暫時擱下。這樣減少了課堂容量,可以有較為充裕的時間突破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我覺得更為合理。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           2013-3-13
授課:莆田二中  高一化學  陳貞芳       評課:王碧蘭
    陳貞芳老師本課的教學能夠在復習已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學習Fe2+、Fe3+ 鑒別方法及如何實現相互轉化的學習目標。圍繞實驗——觀察——分析——歸納——形成結論。教學設計三維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設計合理,能夠緊扣教材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課的靚點在于:教學情景引入貼近生活,從熟悉的富含鐵的食品入手,提出問題,如何確定食物中鐵元素的價態,缺鐵性貧血服用的補鐵劑應該補Fe2+、還是Fe3+呢 引出鑒別Fe2+、
Fe3+的方法,并由此歸納離子檢驗的一般方法,Fe2+、Fe3+均是有色離子可以用觀察法,可以采用沉淀法,顯色法等。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有個別到一般,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形成知識脈絡。從氧化還原角度對鐵的兩種價態表現的氧化性、還原性進行探究,鞏固氧化還原的概念、規律,在此基礎上形成“鐵三角”的相互轉化關系。通過練習Fe2+中混有Fe3+、Fe3+中混有Fe2+如何除雜加以鞏固所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較好實現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不足:1、本課實驗現象明顯,可操作性強,盡量多給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教學效果更好。2、Fe2+、Fe3+參與的氧化還原反應涉及的化學方程式比較多,可以鞏固此類配平,教師課堂展示講解2-3個典型的反應,可以作為作業強化學生自己配平的能力。

 《離子鍵  離子晶體》           2013-3-13
授課:莆田二中  高二化學  郭櫻濱       評課:王碧蘭
本課教學在復習元素電負性的基礎上,提出什么樣的元素間能夠形成離子鍵,以動畫展示元素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陰陽離子并產生靜電作用而形成離子化合物,歸納常見的離子化合物,如何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應該注意的問題,鞏固高一必修二所學的知識。通過分析常見的離子化合物常溫下的狀態引出離子晶體,晶體內成建的微粒,微粒間的作用力,離子晶體的一般性質,離子鍵強弱對于晶體性質的影響,以及晶格能及其影響因素,比較離子晶體晶格能大小,與熔沸點高低的關系。并通過典型例題隨堂鞏固所學知識。以氯化鈉、氯化銫兩種典型的晶胞學習均攤法計算晶體中各微粒的數量,分析配位數,晶體密度與邊長的關系,推出晶體的化學式等知識。本課內容比較抽象、枯燥,能夠充分利用教材的素材,輔助的媒體,通過動畫、模型等化抽象為形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突破本課的難點,突出重點。課堂教學、板書設計合理,講練結合,步步深入,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本課的知識。
不足: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用時過多,可以多騰出點時間,在晶格能高低的影響因素,比較離子晶體熔沸點方面多點時間。

地理評課稿《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授課老師:郭春梅    評課人:林少許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1、從教學目標來看: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把握,體現了學科特點;能以新課程的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2、從目標達成來看:教學目標能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緊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課堂上能較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從處理教材上分析
對知識內容的傳授準確,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方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1、從教學思路設計看: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思路,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課堂導入以學生的實際知識基礎為側擊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很快融入到學習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是簡單的給出結論。運用多媒體演示,加強直觀性教學,充分體現了地理教學的特點。
2、從課堂結構安排看:課堂結構較嚴謹、環環相扣,嚴格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教學,過渡自然。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相互補充:“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歷史。熟練適時的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的彌補了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為學生形象直觀的展示知識內容。同時也不忘把本部分重點的知識系統的羅列在黑板上。
五、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1.板書:設計較合理,依綱扣本,言簡意賅,條理性強。
2.教態:教師在課堂上,教態大方,儀表端莊,舉止從容,對學生有耐心。
3.語言:生動形象,有啟發性。語速快慢適度,給學生娓娓道來。


評陳琳老師《農耕時代的手工業》一課

1、導入方式新穎、高效。本課的內容相對枯燥,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一個關鍵。而從元代青花瓷入手,提問學生拍賣價是多少,一下子就點燃學生的好奇心,紛紛出價猜測。最后又用這一瓷器拍出了2.3億元的高價來說明我國手工業技術的先進性,順其自然的進入本章節的學習中。
2、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強。在原本的教材內容中,部分目錄內容較為抽象,且關聯性不強。在處理的過程中,根據課標要求直點主題,分成兩個專題:一、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主要成就:1、冶金業。2、紡織業。3、陶瓷業。二、古代中國手工業經營形態:1、家庭手工業。2、官營手工業。3、私營手工業。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做到目標明確,條理清晰。
3、巧妙設置,加深學生印象,本課的內容跨度大,內容多,如何避免學生思維混亂,是一個關鍵。因此在講解時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并用各個時期的代表物或標志物來說明,強化學生的記憶。如在講到瓷器的發展歷程中,用多媒體依次展示各個時期的典型瓷器。
4、落實學生能力的培養。在介紹手工業的經營形態時,用表格的形式,要求學生從經營方式、產品特點、發展情況和評價四個方面,對三種不同經營形態進行分析對比。既做到了回歸課本,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材料的能力,起到課標要求中學以致用的效果。
5、能夠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料,但在一些細節方面的處理中還是不夠。比如在題號的設置上,同一級目錄沒有前后一致,容易混淆。
                                   

評價人:梁偉麗


《色素的提取與分設分離》的教學簡評
執教者:卓飛龍     
班級:高一(5)             
授課時間:2013.3.27
評課:林一峰
本節課教學內容包括“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和“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二個。關于“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執教者結合多媒體課件,采用談話法從實驗原理入手,介紹實驗儀器的選用、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操作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及其原因,為下一節課的學生分組實驗作好準備??傮w來看教學程序設計思路清晰,流暢,以實驗操作的基本流程為線索來展開的。在介紹實驗操作細節的教學環節上,執教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直觀的圖片,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對于操作的關鍵環節,提出了許多為什么,并對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原因分析,也展示了規范的語言表述。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理解記憶實驗基本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規范學生的語言表述有較好的幫助示范作用。關于“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執教者的教學方式同前一內容,依次介紹各個經典實驗,并做逐一分析闡述。
筆者認為實驗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說清實驗原理依據、實驗操作的流程、注意事項和原因,實驗的緒論。其基本目標應該包括,一是在探究或驗證某種生物學事實(或生物學事實的某個方面)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內化;二是體驗和感悟進行生物學實驗研究的學科思想方法;三是訓練、規范生物學實驗操作等相關的實驗基本技能;四是體會熱愛科學、嚴謹治學等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教學目標的達成,仍離不開教師的精妙的問題情境設置的引導,來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和啟迪學生思維,在訓練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并使學生實驗操作練習自覺向規范轉變,從而實現生物學素養的不斷提升。當然,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目標確定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比如實驗設計的教學指導環節和學生分組實驗操作的教學指導環節,兩者相同的是都強調討論過程與結果的邏輯關系,但前者更側重于進行生物學實驗研究的學科思想方法的體驗和感悟,而后者更側重實驗的實際操作(或者說實驗條件的控制)對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诖?,建議執教者可否從培養學生的生物學能力,提升生物學素養的教育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的確定與達成手段的問題作更深入的思考。以上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欧美高大丰满freesex,综合 欧美 亚洲日本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